首頁 集外集拾遺

一九三〇年

字體:16+-

新俄畫選小引

大約三十年前,丹麥批評家喬治·勃蘭兌斯(Georg Brandes)遊帝製俄國,作《印象記》,驚為“黑土”。果然,他的觀察證實了。從這“黑土”中,陸續長育了文化的奇花和喬木,使西歐人士震驚,首先為文學和音樂,稍後是舞蹈,還有繪畫。

但在十九世紀末,俄國的繪畫是還在西歐美術的影響之下的,一味追隨,很少獨創,然而握美術界的霸權,是為學院派(Academismus)至九十年代,“移動展覽會派”出現了,對於學院派的古典主義,力加掊擊,斥模仿,崇獨立,終至收美術於自己的掌中,以鼓吹其見解和理想。然而排外則易傾於慕古,慕古必不免於退嬰,所以後來,藝術遂見衰落,而祖述法國色彩畫家綏珊的一派(Cezannist)興。同時,西南歐的立體派和未來派,也傳入而且盛行於俄國。

十月革命時,是左派(立體派及未來派)全盛的時代,因為在破壞舊製。——革命這一點上,和社會革命者是相同的,但問所向的目的,這兩派卻並無答案。尤其致命的是雖屬新奇,而為民眾所不解,所以當破壞之後,漸入建設,要求有益於勞農大眾的平民易解的美術時,這兩派就不得不被排斥了。其時所需要的是寫實一流,於是右派遂起而占了暫時的勝利。但保守之徒,新力是究竟沒有的,所以不多久,就又以自己的作品證明了自己的破滅。

這時候,是對於美術和社會底建設相結合的要求,左右兩派,同歸失敗,但左翼中實已先就起了分崩,離合之後,別生一派曰“產業派”,以產業主義和機械文明之名,否定純粹美術,製作目的,專在工藝上的功利。更經和別派的鬥爭,反對者的離去,終成了以泰忒林(Tatlin)和羅直兼珂(Rodschenko)為中心的“構成派”(Konstructivismus)。他們的主張不在Komposition而在Konstruktion,不在描寫而在組織,不在創造而在建設。羅直兼珂說,“美術家的任務,非色和形的抽象底認識,而在解決具體底事物的構成上的任何的課題。”這就是說,構成主義上並無永久不變的法則,依著其時的環境而將各個新課題,從新加以解決,便是它的本領。既是現代人,便當以現代的產業底事業為光榮,所以產業上的創造,便是近代天才者的表現。汽船、鐵橋、工廠、飛機,各有其美,既嚴肅,亦堂皇。於是構成派畫家遂往往不描物形,但作幾何學底圖案,比立體派更進一層了。如本集所收Krinsky的三幅中的前兩幅,便可作顯明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