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偽自由書

不通兩種

字體:16+-

人們每當批評文章的時候,凡是國文教員式的人,大概是著眼於“通”或“不通,”《中學生》雜誌上還為此設立了病院。然而做中國文其實是很不容易“通”的,高手如太史公司馬遷,倘將他的文章推敲起來,無論從文字、文法、修辭的任何一種立場去看,都可以發見“不通”的處所。

不過現在不說這些;要說的隻是在籠統的一句“不通”之中,還可由原因而分為幾種。大概的說,就是:有作者本來還沒有通的,也有本可以通,而因了種種關係,不敢通,或不願通的。

例如去年十月三十一日《大晚報》的記載“江都清賦風潮”,在《鄉民二度興波作浪》這一個巧妙的題目之下,述陳友亮之死雲:

“陳友亮見官方軍警中,有攜手槍之劉金發,竟欲奪劉之手槍,當被子彈出膛,飲彈而斃,警察隊亦開空槍一排,鄉民始後退。……”

“軍警”上麵不必加上“官方”二字之類的費話,這裏也且不說。最古怪的是子彈竟被寫得好象活物,會自己飛出膛來似的。但因此而累得下文的“亦”字不通了。必須將上文改作“當被擊斃”,才妥。倘要保存上文,則將末兩句改為“警察隊空槍亦一齊發聲,鄉民始後退”,這才銖兩悉稱,和軍警都毫無關係。──雖然文理總未免有點希奇。

現在,這樣的希奇文章,常常在刊物上出現。不過其實也並非作者的不通,大抵倒是恐怕“不準通”,因而先就“不敢通”了的緣故。頭等聰明人不談這些,就成了“為藝術的藝術”家;次等聰明人竭力用種種法,來粉飾這不通,就成了“民族主義文學”者,但兩者是都屬於自己“不願通”,即“不肯通”這一類裏的。

【因此引起的通論】:“最通的”文藝 王平陵

魯迅先生最近常常用何家幹的筆名,在黎烈文主編的《申報》的《自由談》,發表不到五百字長的短文。好久不看見他老先生的文了,那種富於幽默性的諷刺的味兒,在中國的作家之林,當然還沒有人能超過魯迅先生。不過,聽說現在的魯迅先生已跑到十字街頭,站在革命的隊伍裏去了。那麽,像他這種有閑階級的幽默的作風,嚴格言之,實在不革命。我以為也應該轉變一下才是!譬如:魯迅先生不喜歡第三種人,討厭民族主義的文藝,他盡可痛快地直說,何必裝腔做勢,吞吞吐吐,打這麽許多灣兒。在他最近所處的環境,自然是除了那些恭頌蘇聯德政的獻詞以外,便沒有更通的文藝的。他認為第三種人不談這些,是比較最聰明的人;民族主義文藝者故意找出理由來文飾自己的不通,是比較次聰明的人。其言可謂盡深刻惡毒之能事。不過,現在最通的文藝,是不是僅有那些對蘇聯當局搖尾求媚的獻詞,不免還是疑問。如果先生們真是為著解放勞苦大眾而呐喊,猶可說也;假使,僅僅是為著個人的出路,故意製造一塊容易招搖的金字商標,以資號召而已。那麽,我就看不出先生們的苦心孤行,比到被你們所不齒的第三種人,以及民族主義文藝者,究竟是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