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外國朋友常常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他們比較富於幽默感;而在他們的心目中,似乎我們中國人多半是一本正經的,不喜歡幽默。
為什麽會形成這樣的看法,姑且不必管它。但是,說我們中國人不喜歡幽默,卻不是事實。問題還在於對幽默的理解,我們和外國的一些朋友未必相同。
幽默這個詞匯,本來是照拉丁文的讀音,直譯為漢語的。我國古來不說幽默,隻有滑稽一詞,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打開《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首先就能看到司馬貞的《索隱》,他解釋滑稽的含義是“滑謂亂也,稽同也。以言辯捷之人,言非若是,說是若非,能亂同異也。……崔浩雲:滑音骨,稽流酒器也。轉注吐酒,終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詞不窮竭,若滑稽之吐酒。”
顯然所謂滑稽,在我國古文中的含義,比幽默的含義要寬廣得多。它不象我們現在區分得這麽清楚。我們現在隨著中外思想的交流和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已經可以區分幽默、諷刺和滑稽的不同含義了。
從我們現在的觀點看來,所謂幽默,它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由於人們對生活中的矛盾和缺陷,引起了一種同情的苦笑,有時也會變成譏笑,但是,它並不等於諷刺。因為諷刺的對象往往是相當嚴重的缺點和錯誤,所以它所采取的隻能是一種比較尖銳的批評。至於現在人們公認為滑稽的含義,顯然與幽默和諷刺都不大一樣。現在人們所說的滑稽,主要是指那種誇張的打渾,甚至於是粗野的逗趣。這同我國古書上所說的滑稽的含義,廣狹大有區別。以《史記》《滑稽列傳》為例,就可以證明,我們的古人是把滑稽當做一個大概念,它既包括了幽默,也包括了諷刺。
據《史記》《滑稽列傳》載,齊國的淳於髡“滑稽多辯”,但是傳中所舉的例子都屬於幽默和諷諫,並非我們現時的滑稽所可比。同樣,楚國的優孟、秦國的優旃也都不是用滑稽的形式,而是用幽默和諷諫的形式,揭發和糾正了當時的錯誤。雖然,漢朝的東方朔有一些表現近於滑稽,但是,他的主要事例仍然屬於幽默和諷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