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讀就懂的呂氏春秋

上農

字體:16+-

古代聖明的君王引導他們的民眾,首先重視農業。民眾從事農業,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土地的產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品質。農民樸實,樸實就容易管理,容易管理則邊境安寧,君主的地位也穩固。農民穩重,穩重則私心少,私心少則公法得以確立,力量也能專注。農民專注於農業生產,就會安心於故土,不願意遷徙,這樣他們就會死心塌地地居住在一個地方,沒有其他的顧慮。如果舍棄農業而從事其他行業,就會導致社會不穩定,無法守衛國家,也無法進行戰爭。民眾舍棄農業而從事其他行業,他們的產業就會減少,產業減少就會輕易遷徙,輕易遷徙則國家在麵臨危機時,民眾都會有遠走他鄉的想法,沒有定居的打算。民眾舍棄農業而從事其他行業,就會喜好智謀,喜好智謀則多欺詐,多欺詐就會巧言令色地曲解法令,把錯的當成對的,把對的當成錯的。

後稷說:“我們之所以要致力於耕作和紡織,是因為這是教育民眾的根本。”因此,天子親自率領諸侯耕種籍田,大夫和士人也都各有自己的功業。因此,當時的政策是,在都城裏麵不從事農業,以此教育民眾尊重土地和農業。後妃率領九嬪在郊外養蠶,在公田上采桑,所以春夏秋冬都有絲綢和麻布的產出,這是用來教育婦女的。因此,男子不織布而有衣穿,婦女不耕田而有飯吃,男女之間通過交換勞動成果來生活,這是聖人的製度。所以要珍惜時間,不是年老不休息,不是生病不停歇,不是死亡不放棄。

上等的田地,一個農夫可以養活九個人,下等的田地,一個農夫可以養活五個人,這是不能減少的。一個人耕種,十個人吃飯,連六畜都包括在內了。這是充分利用土地的方法。

因此,當時的政策是,不興建土木工程,不發動戰爭,不讓百姓戴帽子、娶妻、嫁女、祭祀,也不聚眾飲酒;農民不向上報告,不敢私自雇用民力。因為這樣會妨害農時。然後製定野外禁令。如果不是同姓的人,農民不讓進出自己的土地,婦女不外嫁,以此來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