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金明館叢稿初編

(一)

字體:16+-

何謂譬喻不適當?考印度禪學,其觀身之法,往往比人身於芭蕉等易於解剝之植物,以說明陰蘊俱空,肉體可厭之意。此類教義為佛藏中所習見者,無取博征。請引一二佛典原文,以見其例:

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貳肆善達品第柒玖雲:

行如芭蕉葉,除去不得堅實。

又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肆柒貳第貳分善達品第柒柒之貳(即前經同本異譯)雲:

如實知如芭蕉樹,葉葉析除,實不可得。

又鳩摩羅什等譯禪秘要法經中雲:

先自觀身,使皮皮相裹,猶如芭蕉,然後安心。

又沮渠京聲譯治禪病秘要經略雲:

次觀厚皮九十九重,猶如芭蕉。次複觀肉,亦九十九重,如芭蕉葉。中間有蟲,細於秋毫。蟲各四頭四口九十九尾。次當觀骨,見骨皎白,如白瑠璃。九十八重,四百四脈入其骨間,流注上下,猶如芭蕉。

據此,可知天竺禪學觀身取譬之例。至於傳法偈中所謂菩提樹者,乃一樹之專稱,釋迦牟尼曾坐其下,而成正覺者。依佛陀耶舍共佛念譯長阿含經壹第壹分初大本緣經所載,先後七佛自毗婆屍至釋迦牟尼,皆坐於一定之樹下,成最正覺。其關於釋迦牟尼之文句,茲迻錄於下:

我今如來至真坐缽多樹下,成最正覺。佛時頌曰:

我今釋迦文。坐於缽多樹。

玄奘西域記捌摩揭陀國上雲:

金剛坐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

據此,可知菩提樹為永久堅牢之寶樹,決不能取以比譬變滅無常之肉身,致反乎重心神而輕肉體之教義。此所謂譬喻不適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