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史劄記:從《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圖》

二、科舉製之弊端

字體:16+-

王茂蔭,字椿年,一字子懷,安徽歙縣人。生於嘉慶三年三月,卒於同治四年六月,年六十八歲(公元1798—1865)。

在科第上說,王茂蔭是早達的,他在三十四歲那年就中了舉人,第二年聯捷成進士。這兩年清廷下令禁止鴉片輸入。

相反地,在官階方麵說,他卻是一個晚達的人。成進士後,即官戶部主事。十五年中三次請假回家省視父母。鴉片戰爭起來時,他正在鄉間閑居。一直到道光二十六年才回朝補授戶部雲南司主事。這時他已是快到五十歲的人了。第二年升任貴州司員外郎,第三年遭父憂,又回家守製,三年後服滿回朝時,清宣宗死,文宗繼位,太平天國起義。

從鹹豐元年到八年這八年中,是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經過了二十年浮沉郎署生活的王茂蔭,在這時期中才踏上仕宦的坦途。鹹豐元年補授戶部江西司員外郎,八月官江西道監察禦史;三年四月官太常寺少卿,六月擢太仆寺卿。因為他是戶部出身的,在這三年中不斷地對當時財政情況提出意見。同年十一月官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在戶部侍郎任時,他堅決地提出反對當時新幣製的意見,和同僚不合。次年三月調補兵部右侍郎。不久轉左。到鹹豐八年七月以病請開缺。同治元年四月起署左副都禦史,改授工部侍郎。二年調吏部。丁繼母憂歸,四年六月卒於家。(《清史稿》列傳卷二○九《王茂蔭傳》;方宗誠《柏堂集後編》卷一一《光祿大夫吏部右侍郎王公神道碑銘》)

王茂蔭在鹹豐元年初拜監察禦史以後,一直到去官,十年中不斷上書陳述意見。當時的言官方宗誠在《光祿大夫吏部右侍郎王公神道碑銘》中曾說:

時天下承平久,吏治習為粉飾因循,言官習為唯阿緘默,即有言多瑣屑,無關事務之要。其非言官,則自以為吾循分盡職,苟可以寡過進秩而已,視天下事若無與於己,而不敢進一辭,釀為風氣。軍國大事,日即於頹壞而莫之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