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陳寅恪文集

第五章 複明運動 附錢氏家難003

字體:16+-

寅恪案,東漵所記,謂此聯上句之「壯子」,本作「孝子」。以孫愛之無能,初視之,亦頗近理。細繹之,則殊不然。蓋牧齋詩本為和東坡獄中之作。故其所用辭語典故,亦必與東坡有關。考「壯」字通義為「長大」,專義則為小戴記曲禮「三十曰壯」。檢東坡後集壹叁「到昌化軍謝表」雲:「子孫慟哭於江邊,已為死別。」表中「子孫」之「子」,指東坡長子邁。「子孫」之「孫」,指邁之子簞符及幼子過之子籥。邁生於嘉祐四年己亥,至紹聖四年丁醜,東坡謫瓊州時,年三十九。故邁兼通義及專義之「壯」。東坡留邁及諸孫等於惠州,獨與幼子過渡海至瓊州。過生於熙寧五年壬子,至紹聖四年丁醜,年二十六。既非長子,年又未三十,不得為「壯」也。(詳見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壹嘉祐四年己亥。同書捌熙寧五年壬子。同書肆拾紹聖三年丙子及四年丁醜等條。)又檢東坡集貳玖「黃州上文潞公書」(參葉夢得避暑錄話肆「蘇子瞻元豐間赴詔獄,與其長子邁俱行」條。)雲:

軾始就逮赴獄,有一子稍長,徒步相隨。其餘守舍皆婦女幼稚。

東坡元豐二年己未就逮時,邁年二十一,雖為長子,但非「三十曰壯」之「壯子」。初學集柒肆「先太淑人述」雲:

謙益狂愚悻直,再觸網羅,葦笥之籍,同文之獄,流傳洶懼,一日數驚。太淑人強引義命自安。然其撫心飲淚,惟恐壯子受刑僇,固未忍以告人也。

牧齋所謂「再觸網羅」者,指天啟五年乙醜年四十四及崇禎元年戊辰年四十七,兩次之事。(詳見葛萬裏及金鶴衝所撰牧齋年譜。)文中「壯子」之「壯」,乃兼通義及專義。蓋牧齋「三世單傳」,其時又年過三十故也。當順治四年丁亥牧齋被急征時,孫愛年十九,既未過三十,又非居長之子,(見初學集玖崇禎詩集伍「反東坡洗兒詩。己巳九月九日」及同書柒肆「亡兒壽耉壙誌」。)自不得以蘇邁為比。由是言之,第貳聯上句全用東坡及其長子伯達之典故,絕無可疑。至第貳聯下句,則用全唐詩第貳函崔顥「贈王威古」五古「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及東坡上文潞公書「徒步隨行」。並箋注陶淵明集捌「與子儼等疏」中「餘嚐感孺仲賢妻之言」等典故。綜合上下兩句言之,牧齋實自傷己身不僅不能如東坡有長壯之子徒步隨行,江邊痛哭。唯恃孺仲賢妻之河東君,與共患難耳。(參有學集貳秋槐詩支集「己醜元日試筆」二首之二「孺仲賢妻涕淚餘」句。)夫孫愛固為「生兒不象賢」之劉禪,(見全唐詩第陸函劉禹錫肆「蜀先主廟」。)但絕非忤逆不孝之子。淺人未曉牧齋之作此詩,貫穿融合東坡全集而成,妄造物語,可鄙可笑也。或謂此聯上句牧齋最初之稿,原不如此。漢書叁拾藝文誌歌詩類載:「臨江王節士歌詩四篇。」(參同書伍叁景十三王傳臨江閔王榮傳。)分類補注李太白詩肆「臨江王節士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