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在山西渾源縣東南,原稱玄嶽、紫嶽、陰嶽,明代列為五嶽之一,始稱北嶽恒山。
該記短小精悍,文字優美,寫景與抒情結合完美,可堪一讀。
記遊恒山,先記遊龍山,實出意外,謂之“桑榆之收”。
接近恒山而未登進,已見山峰連綿,好不氣派。至入倒馬關和紫荊關,則描繪壁立雙闕,評價此峽已超過武彝九曲。對懸空寺的描繪,則比之蜃樓閣宇,當可認為作者十分欣賞。
既登恒山,則曲盡筆墨,寫物產、寫土石鬆影、寫寢宮、寫飛石窟直至會仙台。為登頂峰,不惜棄衣踐棘,鼓勇而上,見莽莽蒼蒼一覽眾山之小,登臨的樂趣由此可見。
此篇遊記充實豐滿,不但山景風光盡顯筆下,而且活脫脫刻畫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與《遊雁宕山日記(後)》之形象刻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去北台七十裏,山始豁然,曰東底山。台山北盡,即屬繁峙界矣。
初九日出南山。大溪從山中俱來者,別而西去。餘北馳平陸中,望外界之山,高不及台山十之四,其長繚繞如垣矮牆,東帶平邢,西接雁門,橫而徑者十五裏。北抵山麓,渡沙河,即為沙河堡。依山瞰流,磚甃高整。由堡西北七十裏,出小石口,為大同西道;直北六十裏,出北路口,為大同東道。餘從堡後登山,東北數裏,至峽口,有水自北而南,即下注沙河者也。循水入峽,與流屈曲,荒穀絕人。數裏,義興寨。數裏,朱家坊。又數裏,至葫蘆嘴。舍澗登山,循嘴而上,地複成塢四周高中央凹的地方,溪流北行,為渾源界。又數裏,為土嶺,去州尚六十裏,西南去沙河,共五十裏矣,遂止居住居民同姓家。
初十日循南來之澗北去三裏,有澗自西來合,共東北折而去。餘溯西澗入,又一澗自北來,遂從其西登嶺,道甚峻。北向直上者六七裏,西轉,又北躋而上者五六裏,登峰兩重,造其巔,是名箭筸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