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正式登上西漢政治舞台也在漢武帝即位初年,但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似乎比董仲舒還要晚一些,大概是在元光元年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征詔賢良文學之士的時候。隻是關於這次征詔賢良文學之士的記載史闕有間且混亂,許多問題不太清楚而已。
先看班固的記載。班固說:“公孫弘,苗川薛人也。少時為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是時弘年六十,以賢良征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元光五年,複征文學賢良,淄川國複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嚐西,用不能罷,願更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1]
由此可知公孫弘兩次應詔,一次在建元元年,一次在元光五年。其中元光五年應為元年之誤。呂思勉在《漢儒術盛衰》一文中說:“《史記·封禪書》言建元竇太後崩,其明年,征文學之士公孫弘等(《漢書》無此四字,蓋抄胥所刪),則《傳》元光五年之五字,實為元年之誤。”[2]
呂思勉的猜測無疑是正確的,《漢書》元光五年之五,確為“元”字之誤。隻是此誤非抄胥所致,而是因襲司馬遷之誤。太史公寫道:“丞相公孫弘者,齊菌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少時為薛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養後母孝謹。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是時弘年六十,征以賢良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元光五年,有詔征文學,淄川國複推上公孫弘。弘讓謝國人曰:‘臣已嚐西應命,以不能罷歸,願更推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3]這段文字與班固的記載除文字稍異外,句式、用詞乃至元光五年之誤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