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就頭暈,到了晚上反而清醒;就算不缺覺,吃了午飯也會犯困;隻要蹲下就會覺得氣短;看東西一陣陣模糊……這些情況在生活中經常出現,有人覺得無所謂,可能是累了,休息休息就沒事了;也有人覺得是大病前兆,會不會腦中風?
這些症狀一旦出現,而你又年過四十,很可能意味著你的血液太黏稠了,如果不及時調節,血栓導致的各種心血管疾病就會找上門來。
“高黏稠血症”容易導致血栓
“血稠”是老百姓的說法,醫學上稱為“高黏稠血症”。這種血稠的人,去醫院驗血時,經常會有血液把針尖堵住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為他們血液中的紅細胞黏在了一起,在通過毛細血管時變形能力下降,血液流得很慢,血液變得很稠。
因為流得慢,血液中的脂肪很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血管的管腔就變窄了,輕則供血不足,人就要頭暈、困倦、憋氣、記憶力減退,這就是“高黏稠血症”造成的缺氧後果。
黏稠的血更容易形成血栓,再加上血管變窄,很容易被堵上,致命的心梗、腦梗以及靜脈血栓多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的。
為什麽血會變稠呢?
這和個人的生活習慣相關,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身體缺水了。身體缺水時血液也缺水,血細胞的比例就相對變大,**少了,固體多了,血液的黏度自然就升高了。其次,吃得太油太甜,血脂過高,血液的黏度也會增加。
血稠通常被看作血栓發生前的一個征兆,甚至有致命風險,很多人會為此定時輸液。輸液的確可以衝稀血液,但是,輸液的效果持續的時間最長也不過兩周,兩周之後,不僅輸進去的水分已經排泄幹淨,輸進去的藥物也已代謝完了。如果你依然保持慣有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喝水,飲食肥膩,熱量太高,不出兩個星期,血液還會變回黏稠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