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底,長子煥鼐出生。又六年即1893年,梁濟的第二個兒子煥鼎來到人間。這個煥鼎就是我們所要說的梁漱溟。
梁漱溟出生後又一年即1894年,梁濟的第二個女兒煥誥出生。又二年(1896),三女兒煥紳出生。至此,除去長女大元不幸早夭外,三十八歲的梁濟已有兩男兩女,現實生活的壓力顯然已不允許他在科舉道路上繼續磋砣。
由於梁濟通過甲午戰爭一係列重大事件的刺激,既無意也無力在科舉道路上繼續前行,而且他也越來越清晰地感到中國教育體製、文化體製不要很久一定會發生大的改變,科舉體製很可能要讓位於新式教育,所以他在自己義無反顧地放棄在科舉道路上前行的同時,當然也就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繼續接受日式教育。所以,梁漱溟的哥哥梁煥鼐從小就接受西式教育,1903年入“京師譯文館”習外語,三年後官費至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攻讀商科。1911年辛亥革命前畢業,遂被駐日公使汪大燮引為中國駐日使館翻譯官,第二年即民國元年回國,先是至西北大學任教,1916年棄學從政,曆任北寧鐵路局秘書長、青島統稅局局長,甚至在七七事變後,梁煥鼐依然在日偽統治下的青島、天津統稅局繼續擔任局長職務,隻是他於1943年病逝,所以後來並沒有受到中國政府的追究。
梁煥鼐的成長道路顯然是梁濟設計的一條洋務路線,是中國傳統教育體製向現代教育分科體製轉變的必然結果。所以,如果不發生意外,比梁煥鼐小六歲的梁漱溟肯定也會沿著這條道路走,因為梁濟早就意識到中國向西方向東鄰學習的必然性,一再告誡親朋要將出洋留學當做一件正當要緊之事去做,不要擔心花費,即便是花掉大半家產,隻要孩子能夠學有所成,也是值得的。
然而,梁漱溟並沒有走上這條道路,其原因主要是他生而瘠弱,整天生病,未到天寒,往往手足冰涼。到了五六歲時,又常患頭暈目眩症,每當犯病,一時天旋地轉,坐立不穩,必須安臥始得安寧。七八歲時,梁漱溟雖亦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跳擲玩要做遊戲,然總不如別的孩子活潑利索。一次效法別人盤杠子,不慎跌下地來,用藥後方才蘇醒。從此後,梁漱溟再也不敢輕易參加打球、踢球等活動。加上愛用腦子,小小少年其神情顏色儼然像個“小老哥”。家長親朋都覺得梁漱溟或許不會長命,所以也就沒有人逼他像哥哥梁煥鼐那樣正經八百地讀書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