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奕助(1838—1917),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加郡王銜,任禦前大臣。光緒二十年(1894),被慈禧封為慶親王。
在紀念甲午戰爭兩個甲子的時候,我們對中國在那場戰爭中的慘敗充滿惋惜,一個古老文明為什麽不敵一個新生小國?
一百多年來研究者提出許多看法,其中一個重要看法,就是中國在那“三千年未有之巨變”的時代固步自封,自以為是,而日本則潛心好學,順勢變革。中國不是沒有人看到問題關鍵,隻是統治者不思進取,不知世界大勢,依然陶醉在自己編織的“盛世”神話中。結果,不到半個世紀,中日師生易位:先前的學生成為老師,先前的老師變成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魏源的《海國圖誌》扮演著非常奇妙的角色。
《海國圖誌》的原本為林則徐主持編輯的《四洲誌》,而《四洲誌》來源於英國人慕瑞編著的《世界地理大全》。1840年,道光帝懾於英國人的威脅犧牲林則徐,放棄武力抵抗,任命琦善接替林則徐議和。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但曆史沒有留給他足夠時間。1841年6月,承擔戰爭失敗責任的林則徐前往流放地新疆,當他路過現在的鎮江(京口)時,正在此地的老朋友魏源盡地主之誼,熱情款待,“與君宵對榻,三度雨翻蘋”(《魏源集》,第781頁),朝夕相談,交換看法。
林則徐預感自己可能沒有機會繼續編寫《四洲誌》了,遂將書稿交給魏源,希望魏源在此基礎上編寫一部合乎中國人需求的世界概覽。魏源沒有辜負老友的期待,在此後一年時間裏,魏源以林則徐《四洲誌》為基礎,廣搜新舊資料,成《海國圖誌》五十卷,1843年初版於揚州。此後數年,魏源再接再厲,在地理學家鄒漢勳、汪士鐸等人協助下,1847年增補為六十卷本。1851年擴充為一百卷本。1856年,魏源去世,一百卷本遂成為《海國圖誌》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