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完全確立之後,個人勞動的產品僅僅隻能滿足自己需要的一小部分,他把自己消費後剩餘的勞動產品,用以交換自己所需要的他人的剩餘勞動產品,以此滿足自己的大部分需求。於是,每個人都依賴於交換而生活,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變成了商人,整個社會本身也成為一個徹底的商業社會。分工一旦確立,每個人都依賴於交換而生活。
但在分工最初出現時,這種交換力量在其運行中常常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阻礙。我們可以假設,一個人擁有的商品多於他個人所需,而另一個人擁有的卻不夠自己消費,那麽這時前者肯定願意賣掉這個多餘的部分,而後者也會願意購買。但是如果後者恰好沒有前者需要的任何東西,那麽他們之間的交易則仍然不能夠實現。打個比方,屠夫把自己消費不了的肉放在店裏,麵包師和釀酒師雖然都樂意購買一部分,但他們除了各自的製造品之外,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用來交換;而恰巧同時屠夫已經擁有了足夠的麵包和啤酒,那麽他們彼此間的交易也沒有實現的可能。這種情況下,屠夫不能成為他們的商人,麵包師和釀酒師也不能成為他的顧客,因此他們彼此就無法互相幫助。然而,自最初分工確立後,為了避免這種不便,社會各個時期中那些深謀遠慮的人,都必然會在自己的勞動產品以外隨時準備一定數量的商品,而這種商品,在他想來是任何人都不會拒絕與之交換的。物物交換的困難,導致了以某種商品作為貨幣。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很可能很多商品都被人們想到和利用過。在原始時代,據說牲畜曾充當過商業上的交換媒介,而且我們發現在古代往往以牲畜頭數作為交換時的價值評價標準。荷馬說過,迪奧米德的鎧甲,僅值9頭牛,而格羅卡斯的鎧甲,卻值100頭牛。據說,在阿比西尼亞,鹽曾是商業上的交換媒介;在印度某些沿海地區,曾以某種貝殼為媒介;紐芬蘭曾以幹鱈魚為媒介,弗吉尼亞曾以煙草為媒介,我國西印度殖民地的某些地區曾以糖為媒介;其他一些國家則以獸皮或鞣皮為媒介。據我所聞,即使時至今日,在蘇格蘭還有一個村落,那裏的工人用鐵釘而不是貨幣來換取麵包和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