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立新/
女兒11 歲時,因為生得漂亮,成績又好,深得班上男生喜歡。小學畢業的前夕,他從自家的信箱裏取回了一個男生寫給女兒的一封信。接過信後,女兒跑回到自己的房間裏,並把門關上了。
等到吃飯時,他問女兒,男同學的信寫得好嗎?女兒低頭不語。“沒關係的,如果你自己能處理好,就自己處理;如果處理不好,就拿出來給爸爸看看,我們一起拿主意。”看到女兒還是不說話,他便沒有再追究下去,而是主動轉移了話題。
第三天,女兒主動把那封信拿給他看。原來,男孩在信中說,馬上就要畢業了,自己非常懷念跟她在一起的時光,不知他們之間能不能保持聯係,成為Best friend(最好的朋友)?
看完這封信,他沒有立即表明自己的觀點,也沒有指令女兒應該怎麽做,而是反問女兒,你是怎麽想的?女兒紅著臉說,我也想成為他最好的朋友。
他對女孩說,那很好呀,你給他回一封信吧。女兒問他那該怎麽回呢?“想怎麽回就怎麽回唄,爸信任你,不會看的。”
在他看來,如果自己指導女兒回信,那麽女兒寫下的一定不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一定還會在心裏存有好奇和神秘感,那樣這件事就很難結束。他想讓女兒自己寫,看她到底是怎麽想的。
沒想到他的答複贏得了女兒的信任,女兒寫完信後主動拿給他看了。信上說,我和你一樣也非常懷念我們在一起學習的日子,畢業之後,我們可以經常信件來往,繼續探討學習。
看完後,他表揚女兒說回複得非常好。
後來女兒和那個男同學真的保持了一段時間的信件來往,但半年之後,由於他們分別在不同的學校,共同語言也越來越少。最後關係也就不了了之了,這次危機就這樣被他成功疏導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