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大商傳奇》,記載了創業於1895年至1925年間,特立獨行的12位大商人的故事。
在創作之初,就有人不斷向筆者質詢,為什麽會選擇這30年?為什麽偏偏是這12個人?為什麽這個時候寫他們?
為什麽選擇這30年?
說起來話長,但歸納起來也簡單,那就是1895至1925年間,正是個人創業的黃金時段。創業所需要的寬鬆環境、市場空間、融資渠道,這30年全都具備。
相關統計也證明,中國現代數得上的大企業家,要麽在這個時段內創業,要麽在這個時段內接班,這個時段之後開始創業而能成大功者鮮見。
文壇上那些群星璀璨的年代,之前總是有著經久的文化積澱;這30年,創業者能各領**,背後也有著深層的原因。
1895年,堪稱是中國新興商業的元年。
當年4月,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顫巍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在承認中國戰敗的同時,也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事實證明,舊瓶裝新酒式的努力救不了中國,體製內的折騰已走到盡頭,時代在呼喚新生力量。
這一年,中國有3個人做出各自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創業,他們的終極目標都是救國。曆史證明,變法基本沒戲,革命推翻了清朝,而創業則實實在在改變了中國。
洋務運動的破產,結束了新式工商業中官商獨大的曆史;張謇下海,則標誌著新型商人群體的崛起。這些新型商人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他們中有下海官員,有草根老板,有外資買辦,也有愛國海歸。
從1895年起,新型商人們陸續開始創業。這一創業時段,大致延續到1925年,正處於清末民初時期。當時,從國內看,傳統的集權統治被大幅削弱,舊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秩序被打亂,為創業者們提供了難得的寬鬆環境;從外部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遏製了外國資本在中國的擴張步伐,讓本土新興企業獲得寶貴的市場空間,得以順利度過創業生存期;而股份製的引進,讓創業者們找到最好的融資方式;傳統儒家文化與西方宗教的洗禮,也讓當時的商業文化比較健康。這麽難得的天時地利人和,讓大部分創業者演繹了自己一生中最精彩的商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