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人而言,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功,往往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而強大的心通常和抗逆力有關,心理學家諾曼·加梅齊多年來一直研究抗逆力,他認為抗逆力具備三種基本形態:第一種是克服艱難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個人憑借內在信念和身體免疫機能等自我係統來化解危機;第二種是克服壓力的因應能力,即個人的適應與應變能力,一般是指個人在麵對壓力時,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而做出的一些適應性行為;第三種是創傷複原的能力,它主要是指個人克服挫折的成功經驗,諸如心理自動康複的能力、構建成功的因應能力,都可以有效幫助自己恢複心理健康。
抗逆力還具備三種常見的運作模式:第一種是免疫模式,即將過去的成功經驗當作化解危機的重要條件;第二種是補償模式,利用個人的人格特質或環境資源,協助個人防禦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危機;第三種是挑戰模式,即將麵臨的危機當作強化個人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促進自己成長的一份寶貴資產。
1999年,心理學家亨特做了一個關於抗逆力的訪談研究,他找到職業學校中經常出現曠課、拉幫結夥、暴力侵犯、未婚先孕等行為問題的學生,然後進行了訪談,而這些學生在談到個人的經曆以及情感體驗時,無一例外都談到了自己對生活環境的反抗,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缺乏正確的反抗方式,他們可能會選擇通過暴力來解決問題,有的人選擇逃避人群,有的人會感到無所適從,隻有少數人會選擇正確的方式對抗壓力。
亨特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處於“身心平衡狀態”,當麵臨外界的壓力時,身體自動會調動起諸多的保護性因素與危險性因素進行抵抗。當保護性因素為主導時,抵抗就產生積極正麵的效果,一旦危險性因素占據主導,人們就無法抵抗壓力,原有的身心平衡就會被打破,甚至被瓦解,從而導致個體原有的認知模式可能快速發生改變,個人的信念、信仰、價值觀可能都會被迫發生變化,並產生恐懼、內疚、迷惑等情緒體驗,人們甚至會有意無意進行新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