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指“國家或企業,以及個人,為了特定目的,與對方簽訂協議,輸送資金,實現互惠互利,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又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實現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嚴格來說,投資是一門科學,但實際上更多的人往往是通過情緒麵的判斷,去決定投資的方向和行為。
1.情緒麵的判斷,往往偏離事實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當中,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就好比一隻股票,去年一直在跌,那麽今年必然會漲。在投資的場景下,這種情緒化的語言,大多數時候是無益於做出判斷的。
比如2022年的某天,盤前中概股又在暴跌。從情緒麵來判斷,中概股已經連續跌了很長時間,應該要迎來反彈了,所以現在正好是抄底的好機會。但事實上,當天開盤之後,中概股迎來了新一輪的暴跌。
當我們把這種情緒化的思考方式寫在紙麵上的時候,很多人都能看出問題,但在現實當中,依然有不少人憑借這種情緒化的思考做出選擇。這其實就是一種潛意識當中的認知陷阱。大多數人不了解投資,不了解股票,隻是憑著一腔熱情就滿懷期望地投身股市,自然也沒有辦法從科學的角度去進行研究和判斷。而缺少了科學的指導,人們常常容易被潛意識中的情緒化思考方式所主導。
2.用科學的方式去解讀情緒麵
情緒麵的判斷更像是一種賭博,運氣好賭對了,我們就可以得到足夠的回報。但俗話說得好,“十賭九輸”,如果投資總是依靠運氣的話,那麽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最終都會走向破產。之所以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投資本質上還是一門科學,有係統的分析和判斷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