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短視頻是一則遊離的信息
短視頻是一則遊離的信息,
沒有坐標,在互聯網的空間中到處闖**。
1
一個空無一物的房間中,如果在中間放置一張桌子,“空間”便被定義了。我們會自然地根據這張桌子選擇自己所在的位置。彼此相看順眼的人,大概率會選擇相鄰而坐;然而需要細致觀察對方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坐在他的對麵。桌子成了我們觀察他人、安置自己的媒介。
媒介是什麽?是我們理解世界的中介之物。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在《神話學:生食和熟食》(The Raw and the Cooked)一書中,視火為人類文化的精髓。在所有地球生物中,隻有人類具備用火能力,而且更令人矚目的是,分布在地球各處的人類都具備“用火能力”。人類借助“火”這一媒介,可以嚇退猛獸、毀滅樹木和房屋,也可以烹飪食物,還可以利用火焰摧毀的草木所生成的灰燼作為滋潤農作物的肥料。火可以把“存有”化為“虛無”,也可以從虛無中創造新事物。媒介不僅擁有強力,而且影響深遠。火,這一媒介,堅定了人類改造大自然的信念。於是,從火到炸藥,到核武器與核能發電,我們找到了一脈相承的血統。
同樣,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最常用到的媒介——語言,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框定著我們的思維,塑造著我們的表達。
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認為河比人的語法影響著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大多數人認為,語言的誕生來自對世界的認知,然而在“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中,語言和思維框架的因果關係反轉了。
在河比語中,並不存在名詞和動詞的劃分,而是根據事物持續時間的長短進行分類。例如,閃電、流星等現象由於持續時間的短暫便成為他們的“動詞”,而雲和暴雨因其延時略長一些便進入“名詞”的序列。語言的學習,影響著他們對時間和運動的感知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