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畢達哥拉斯走在街道上,聽聞鐵匠以不同速度和不同力度打鐵時,發出了不同高低的聲音。於是,他回到家後,製作了一個類似琴的工具。弦的一側掛有重物,他以某個特定的弦長為基準,撥動琴弦產生的聲音為基音,而後調整不同的弦長,他發現弦長比分別為2∶1、3∶2、4∶3時發出的相隔純八度、純五度、純四度的音程,可以被定為完美的協和音程。這就是畢達哥拉斯的五度相生法。
我國的古籍《管子·地員》篇中也記載了求律的方法,史稱“三分損益法”。
“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鍾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複於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
無論是東方抑或是西方,音樂和節奏的誕生,都源於對基音的一種變化。節奏從一開始誕生,就伴隨著基準點。增幅的多少,就是節奏。於是,節奏長期被慣性地認為從數學的角度來理解。
到了巴赫的時代,他將旋律玩得登峰造極,他最重要的手法就是變換和遞歸。一個基本的旋律,可以通過變換得到不同的音階,再通過遞歸,完成千奇百態的重複。他通過對旋律的崇拜,表達了對數學、對宇宙、對上帝的敬畏。
從數學和神學的角度來理解節奏,誠然是一種美妙的詮釋,但我更願意把節奏理解為情感的變化。
日本的江本勝(Masaru Emoto)在《水知道答案》一書裏告訴我們,水分子聽到“愛”與“感謝”,會呈現為完整美麗的六角形;如果罵出“渾蛋”,水幾乎不能形成結晶。如果聽過古典音樂,水結晶便會風姿各異;而聽過重金屬音樂,水結晶則歪曲散亂。他通過水向世人展示了情感和物質的距離並不遙遠。人體含有70%的水分,不同的聲音對水造成的影響同樣也發生在我們身上,節奏也會激發身體的生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