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的底層邏輯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選擇正確的賽道;
第二,降低沉沒成本;
第三,打造超級個體。
現在做生意的人非常多,但能把生意做好的,尤其是在同一領域做得突出的,卻少之又少。能把生意做好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更聰明,而是因為他們運用的方法更得當,采取的戰略更符合做生意的邏輯。每一個底層邏輯都代表著一種商業模式或商業結構的調整,這也使得他們在商業競爭中更具優勢。
在我看來,生意的底層邏輯一般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選擇正確的賽道。
在做生意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勝有負,但嚐試後你才會明白,一旦你選擇了錯誤的賽道,隻會越努力越絕望,因為生意能否成功,95%取決於這樁生意本身是不是能盈利。如果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後期不論你如何努力,也無法扭虧為盈。
第二個原則:盡可能降低自己的沉沒成本。
如果你不懂流量,也不懂做超級個體,又不會做私域社群,在這種情況下,你去從事原始開發工作,那麽前期投入的精力很可能隻會為後麵的競爭對手提供便利,你就要為此支付很高的沉沒成本。
但是,如果你在一個私域環境中做生意,你的產品賣得很好,利潤很高,具有很高複購率,但你的競爭對手不知道,這時你的沉沒成本會很低。如果你掌握了公域流量端,並且擁有基於個人IP的人性化、有感情的品牌加持,你的沉沒成本也可以很低。
第三個原則:善於打造超級個體,或者叫善於構建成本收益模型。
舉個例子,你發現了某個生意模型,自己做的話,一年能掙100萬元;兩個人做,一年可能隻能掙20萬元;三個人做,一年可能就要虧損了。如果做個投資回報模型的話,你會發現,當你前期成本足夠節約時,你可以無限複投,擴大生意規模,或者加入很大的杠杆;而當你的人力、決策成本增加,生意鏈條不斷拉長,交付結構日益複雜時,生意就容易出現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