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以家族企業為主體的中國民營經濟,顯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以1978年為界,民營經濟呈現出明顯的“U”形反轉。1978年以前的30年,民營資本主導的工商業、個體經濟日趨消亡,僅剩下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而在1978年後,中國民營經濟像廣袤大地上的野草一樣,在春風裏野蠻生長,勢不可擋。整個世界都感受到了這股新生的力量。1979年3月,詩人北島在《詩刊》上發表了題目為《回答》的詩歌:“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鬥,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4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翻開一頁頁的數字,看到中國民營企業昂然挺立,支撐起中國經濟這座宏偉的大廈。2021年,我國民營企業數量為4457.5萬戶,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民營企業中,家族企業占比超過80%。
在民營企業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湧現出了無數的創業英雄。比如希望集團劉永好四兄弟、萬向集團的魯冠球、吉利集團的李書福、華為的任正非等,當今天人們用敬佩的目光注視他們時,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經曆了什麽。
他們曾如此卑微,就像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李書福是一個放牛娃,父親為了讓他們有口飽飯吃,偷偷摸摸地販貨。李書福自己從給人拍照起步,辦廠子時,被人四處驅趕。魯冠球出身農民,從小的夢想就是進工廠當工人。他修過自行車,開過鐵匠鋪,辦麵粉廠時,6年搬了7個地方。劉永好小時候一直打赤腳,最大的夢想是能實現“共產主義”,因為母親告訴他,到那個時候,就能經常吃上麻婆豆腐、回鍋肉。
他們曾如此艱難,關門的陰影始終相伴左右,走到今天,都是九死一生。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實行宏觀經濟調控,在風聲最緊的那些日子裏,劉永好四兄弟開了幾次家庭會議,並找到縣裏,要求把工廠捐出去。李書福、王廷江都把企業免費獻給了集體,還有不少企業,想盡辦法給自己戴上鄉鎮企業、集體企業的“紅帽子”。除了政策的風險,國企、外企、民企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慘烈。華為根本無法在城市裏立足,隻能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曲線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