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建築史

02

字體:16+-

4. 其神道兩側石獸自南而北,每對間之距離遞減;其東西朝房之布置亦如之,故東側者西向微偏南,西側者東向微偏南,成為不明顯之“八”字形,此或因神道短促,故借此以增進透視感覺,以予人以深長之幻象歟。

1 沈陽清昭陵平麵圖

(二)泰陵(70)(2) 泰陵為清世宗(雍正)之陵,在河北易縣西永寧山,西陵之中心部分也。陵之最前為五孔石橋,次石牌坊三座,皆五間六柱十一樓,氣概雄偉(3)。稍北下馬碑二、石獸二,其後大紅門三洞,單簷四柱。門內東側為具服殿,門北小橋三孔;橋北為聖德神功碑亭,方五間,重簷九脊頂。亭旁四隅各建白石華表;亭北又為橋一座,七孔。次為石望柱、獅、象、馬、文臣、武臣各二。文、武臣像衣冠介胄均為清式,獅象等體格矮小,氣魄遜明陵遠甚。神道至此,阻以人造小山,使折東轉北,至龍鳳門三道,門柱梁均石製,夾以琉璃壁。門北又越橋兩座,至泰陵神道碑亭。自大紅門至此約一公裏餘,乃至陵之本身。神道兩側喬鬆羅列,甚為嚴整。

2 河北易縣清泰陵平麵圖

3 泰陵石牌坊

碑亭之北,正中南向者為隆恩門,即陵牆之正門也。門前為大月台,台上東西各列朝房及守護班房。隆恩門五間,辟門三道,單簷九脊頂,立於須彌座階基之上;其前更自有月台。門內正中廣庭之北為隆恩殿,殿前東西配殿。隆恩殿廣五間,深三間,重簷九脊頂。為陵地最巨之建築物,殿階基及其前之月台,均繞以白石欄楯。月台前出踏道三道,左、右各出一道,台上原列銅鼎、銅鶴、銅鹿各二,今僅鼎存。

殿後丹垣區隔南北,中辟琉璃花門三道;門內為二柱門,如單間牌樓。更北白石祭台,列石五供;再北為方城明樓。方城明樓之後為寶城及其上寶頂。寶城平麵圓形,但其前部作成月牙城,闊約為寶城直徑之三分之一,正中有琉璃影壁,正對方城隧道,左右設踏垛,以達城上明樓。寶頂之下即為地宮。自隆恩門左、右,陵牆周繞全部陵地,並寶城寶頂包括於內,其製與明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