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建築史

第三節 明代實物

字體:16+-

一、都市

北京城,今日北平市之規模,實明太祖以下諸帝所陸續經營,而有係統之計劃,則定自成祖之時。蓋明之北京本元故都。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北平府,縮其城之北五裏,其後更展其南裏許,遂成今日北平近似正方形之內城,其外城則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所建也。成祖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改建皇城於燕王府之東,悉如金陵之製,而宏敞過之,遂形成明、清之規模。其製以宮城(紫禁城)為核心,周以皇城,最外乃為京城。禁城西側,皇城以內,就原有之太液池瓊島作西苑,以為遊宴之所,即今之三海公園也。城中街道係統,以各城門為幹道中軸,故北平各大街莫不廣闊平直,長亙數裏。其內城幹道以南北向者為多,而小巷或胡同則多東西向;至於外城則幹道在城中相交作十字形,北半小巷以東西向者為多,而南半小巷則多南北向焉。城中街道相交處或重要地點往往以牌坊門樓之屬為飾;而各街至城門處之城樓,巍然高聳,氣象尤為莊嚴。皇城諸門,丹楹黃瓦,在都市設計上尤為無上之街中點景飾。

我國自上古以來,營國築室,首重都城計劃。漢、唐長安規模尤大,而隋文帝所建之大興城(唐之長安城)皇宮、官府、民居,各有區域,界限清晰,樹後世城市設計分區製之型範,高瞻遠識,尤足欽敬。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則上實遵循隋唐長安之規劃,清代因之,以至於今,為世界現存中古時代都市之最偉大者。就近代都市計劃觀點論,龐大之皇城及西苑,梗立全城之中,使內城東、西兩部間之交通梗阻不便,為其缺點之最大者,然在當時,一切以皇室尊嚴為第一前提。民眾交通問題,非設計人所考慮者也。

二、明代木構

(一)大同城樓(40)(4) 山西大同縣東、南、西三門城樓與城同為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所建,為現存明代木構之最古者。諸樓平麵均為“凸”字形,後部廣五間,其前突出部分廣三間,全部周以回廊。樓之外觀,分上、中、下三層,簷三層。下兩層簷之上緣,即緊沿其上層窗之下口。每層均較下一層收入少許。屋頂前後兩卷相連,均為九脊頂。其各層梁架,均為月梁,各層梁間承以極低之駝峰。外簷鬥拱下簷為單杪重拱,上兩層簷為雙杪重拱,逐跳計心。補間鋪作正麵三間用兩朵,山麵用一朵,梢間、走廊不用,其鬥拱之特點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