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木構
就結構方法論,元代與宋金雖尚多相似之點,似應在上章敘述,然其整個建築活動,以大都為中心,創建明、清北京之規模,六百餘年繼續不斷,故元、明、清實應作一時期之三階段論。
元故宮於明初為大將軍徐達拆毀,其建築物後世無存焉。今所存元代實物亦如前代遺例,僅各州郡零散殿堂數處而已。
(一)陽和樓(23)(7及8) 在河北正定縣城中央,下為重台,上建屋七間;磚台下開兩券門如城門。樓屋平麵廣七間,深三間,比例狹長。其柱頭間闌額刻作假月梁形,為罕見之例。其角柱上普拍枋出頭角上刻一入瓣,為元代最常見作風。角柱生起尤為顯著。內部梁架當心間、次間、梢間三縫各不同,頗為巧妙,兩際結構更條理井然。鬥拱雙下昂單拱計心,其柱頭鋪作實際上為昂嘴華拱兩跳。梁栿外端出為螞蚱頭,已兆見明、清挑尖梁頭之濫觴,其補間鋪作第一跳亦為假昂,但第二層昂斜上,後尾挑起,仍保持其杠杆作用。至於華拱後尾施橫拱,宋代僅見於《營造法式》,但實物則金、元以後始見盛行。樓準確年代無考,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曾經重修,想當為金末元初(約1250—1290年)所建。
7 河北正定陽和樓
7-1 陽和樓鬥拱
7-2 陽和樓內景
8 陽和樓平剖麵圖
(二)北嶽廟德寧殿(24)(9) 廟在河北省曲陽縣城內。自唐迄明遙祭北嶽之所。清初改為北嶽祭典於山西渾源州,此廟遂歸廢棄。廟址一部**為民居,僅德寧殿保存稍佳。殿建於高台上,重簷四阿頂。殿身平麵廣七間,深四間,周以回廊,故成廣九間深六間狀。與《營造法式》卷三十一“殿身七間,副階周匝……身內金箱鬥底槽”一圖極相似。殿下簷鬥拱,重昂重拱造,第一層假昂,其上華頭子則為長材,與第二層昂後尾斜挑達榑下,上簷鬥拱單杪重昂,昂亦為昂嘴形華拱,與蘇州三清殿上簷鬥拱做法相同。其後尾第二、第三兩跳,重疊三分頭與**頭,尤為奇特。殿於宋淳化二年(991年)及元至元七年(1270年),兩度重建,現存殿宇,蓋為元代遺物。殿壁壁畫尚存一部,似元人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