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代、宋以後實物存者漸多,依其結構,可分為木構、磚石塔幢及其他三類分別敘述之。就年代言,遼與北宋約略同時,金則略當南宋而短,故所舉各例,但以年代為序,不分南北畛域也。但就地方特征言,則凡邊疆地帶去文化中心愈遠則其所受文化新興影響愈遲。當宋之世,雖在戰爭上屢敗於遼、金,而在文化上則遼、金節節俯首於漢族。文物藝術之動向,唯宋是瞻。自實物觀之,同時代之遺物,凡邊陲所見胥保存前期特征較多焉。
一、木構
(一)正定縣文廟大成殿(222) 河北正定縣文廟大成殿平麵廣五間,深三間,由柱四列構成。單簷九脊頂,鬥拱雄偉,簷出如翼。鬥拱雙杪偷心,第二跳跳頭施令拱,與耍頭相交。鬥拱但施於柱頭,無補間鋪作;其轉角鋪作後尾出華拱四跳,全部偷心,其第四跳與抹角枋一足材相交,至為簡潔。內柱之上,以大鬥承四緣袱,栿上更施駝峰以接受平梁。平梁之上侏儒柱瘦小,而挾以粗壯之叉手,以承脊榑。殿建造年代,文獻無可征;文廟則明洪武間建,而殿則絕非明構,殆就原有寺觀改建者,而大成殿乃原有之大殿也,以殿結構之簡潔,鬥拱權衡之碩大,可能為五代或宋初所建。
(二)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223) 在河北薊縣城內。寺建於遼聖宗統和二年(宋太祖雍熙元年,984年),規模頗為宏大。寺曆代屢經重修,清代且以寺東部改建行宮,致現存殿宇唯山門與觀音閣為原構。
1. 觀音閣(至) 上下兩主層,並平坐一層,共為三層。凡熟悉敦煌壁畫中殿宇之形狀者,無不一見而感覺二者之相似者也。閣平麵長方形,廣五間,深四間,柱之分配為內外二周。閣正中為壇,上立十一麵觀音塑像;閣層層繞像構建,中層至像股,上層樓板中留六角井至像胸部,下層外簷柱頭施四杪重拱鋪作,隔跳偷心,僅於第二跳施重拱,第四跳施令拱承替木。第三跳華拱則後尾延長為乳栿,以交於內柱鋪作之上。補間則僅在柱頭枋隱出重拱形,不出跳。內柱較外柱高一跳,鋪作雙杪重拱以承中層像閣道;其第二跳華拱後尾,即外簷第三跳華拱後尾所延長而成之乳栿也。內柱鋪作之上叉立平坐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