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建築史

第二節 隋、唐實物

字體:16+-

一、石窟

隋代石窟之最富於建築趣味者,為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42)。窟寺雖創始於北齊,隋、唐兩代添鑿頗多。其中開皇四年(584年)石窟,為天龍山諸窟中之最大者。內室方約略四點三○米。其前為雙柱廊。其全部布局仍與鄰近之北齊石窟相似。其柱作圓形,柱礎風化不可辨。柱頭上施大鬥及替木。其闌額不施於柱之頂端,而在略低之處,為後世所不見。闌額之上施“人”字形補間鋪作,其鬥亦安替木以承簷榑。自廊通內室之門,為圓券頂,券麵作尖拱形。券腳承以圓柱,柱腳托以蹲獸,蓋魏、齊以來常見之製也(43)。

龍門石窟以唐代所鑿占大多數,然其建築部分已不自崖石鑿出,而采取較簡易之木構,構於窟前。其較小之洞窟,僅作簡單之窟室,窟外亦無木構殿屋。其中最大者,為奉先寺像龕(44)。龕鐫盧舍那佛趺坐像,高八十五尺,並尊者、菩薩、金剛、神王等。高宗鹹亨三年(672年)武後助脂粉錢二萬貫鑿造,至上元十年(676年)十二月三十日功畢。至調露元年(679年),於大像南置大奉先寺(45)。今崖上龕壁,尚有安梁卯孔及屋頂斜槽痕跡。可以推知其木構在正麵為大殿七間,兩側為配殿三間,其屋頂皆倚崖作一麵坡者。至於此木構之前麵作何形,則無可考矣(46)。龍門其他窟壁亦偶有浮雕殿屋等形者,然較之魏、齊石窟,則其建築資料上之價值遜之遠甚。

此外各地唐代摩崖石刻中,尚有浮雕樓閣殿宇形者,亦為研究唐代建築之間接資料,當於下文另論之。

二、佛光寺大殿(47)(48)

唐代木構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確實可考者,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一處而已(49)。寺於唐代為五台大刹之一,見於敦煌壁畫五台山圖,榜曰“大佛光之寺”。其位置在南台之外,為後世朝山者所罕至,煙火冷落,寺極貧寒,因而得幸免重建之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