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文獻上魏、晉建築之大略
自魏受漢禪,三國鼎立,晉室南遷,五代迭起,南北分立,以迄隋之統一中國,三百六十餘年間,朝代迭興,幹戈不絕,民不聊生,土木之功,難與兩漢比擬。然值喪亂易朝之際,民生雖艱苦,而亂臣權貴先而僭侈,繼而篡奪,府第宮室,不時營建,窮極巧麗。且以政潮洶湧,幹戈無定;佛教因之興盛,以應精神需求。中國藝術與建築遂又得宗教上之一大動力,佛教藝術乃其自然之產品,終唐、宋之世,為中國藝術之主流,其遺跡如摩崖石窟造像刻畫等,因材質堅久之故,得以大體保存至今,更為研究藝術史稀有實物資料之大部。
漢末曹操居鄴,治府第,作三台,於“鄴城西北隅,因城為基。銅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周圍彌覆其上。金鳳台有屋百三十間,冰井台有屋百四十五間,有冰室三與涼殿。三台崇舉其高若山,與法殿皆閣道相通”(1)。
魏文帝受漢禪(220年),營洛陽宮,初居北宮,以建始殿朝群臣。明帝“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高十餘丈,建翔鳳於其上。又於其林園中起陂池……通引榖水,過九龍殿前,為玉井綺欄,蟾蜍含受,神龍吐出……”(2),又治許昌宮,起景福(3)、承光殿,土木之功為三國最。
孫權都建鄴,節儉不尚土木之功,至孫皓起昭明宮,始破壞諸營,大開園囿,起土山、樓觀,綴施珠玉,窮極伎巧(4)。劉備在蜀,營建較少,然起傳舍,築亭障,自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殆盡力於軍事國防之建築也(5)。
晉初仍魏,宮殿少有損益。武帝即位,即營太廟,“致荊山之木,采華山之石,鑄銅柱十二,塗以黃金,鏤以百物,綴以明珠”。其後,太廟地陷,“遂更營新廟,遠致名材,雜以銅柱,陳勰為匠,作者六萬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