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漢代建築遺物之中,有墓、石室、闕、崖墓為實物;明器、畫像石之類,則為間接資料。
一、墓
西漢諸帝陵,均起園邑,繚以城垣,徙民居之,為造宅第,設官管理,蔚然城邑。今長安附近,漢帝諸陵雖僅存墳丘,其繚垣及門闕遺址尚可辨。墳丘名曰“方上”,多為平頂方錐體,或單層或二三層,最大者方二百六十餘米,高三十米。其附屬廟殿,均無存焉。至於地下工程,其製度雖載在史籍,然在未經發掘以前真相難明。文獻所記,茲不贅述。
其餘小墓,曾經發掘者頗多。墓之簡單者,僅用木槨,或累石卵為外牆。其稍大者以磚石構成羨道及墓室。羨道多南向。墓室配列無定則,數目亦多寡不一。就結構言,約略可分為四種:(一)井幹式木構墓,如朝鮮南井裏彩匣塚(45);(二)疊澀券墓,如遼寧營城子“二號墓”(46);(三)發券墓,如山東金鄉縣朱鮪墓(47);(四)空心磚墓,磚出土者多,墓完整者尚未見,僅能推想其結構,墓之地麵配置,墳丘之前,或作石室、石闕及石人、石獸等,如朱鮪墓則有石室,山東嘉祥武氏墓則有石室、石闕、石獅。鹹陽霍去病墓壘石以像祁連山,其石獸雕刻尤為雄壯。
二、石室
漢墓石室見於文獻者甚多,然完整尚存者,僅山東肥城縣(今肥城市)孝堂山“郭巨”墓祠一處(48)。石室通常立於墳丘之前。室平麵作長方形,後麵及兩山俱有牆,正麵開敞,正中立八角石柱一,分正麵為兩間。屋頂“不廈兩頭造”,即清式所稱“懸山式”,上施脊,瓦隴、瓦當均由石塊上刻成。著名之“武氏祠畫像石”實為石室之毀後散亂者。美國費慰梅(49)(Wilma C. Fairbank)就現存石之拓本,歸複原狀,不唯藉知各畫石之原位置及室內壁麵畫像之圖案,且得以推知石室之結構及原形與“郭巨洞”相同,正麵中間立一柱,且有後部另有小龕突出如後世所謂**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