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昨夜星辰

·重複的聲音·

字體:16+-

我們先來看鄭穀的《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如果我們反複讀這兩句詩,你會發現詩人在重複一個音節。我們不斷地回到yáng這個聲音上來。

詩歌是和聲音有關的藝術。我們今天讀詩歌,很多時候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形式。我們經常把形式和內容分開,然後花很多功夫去挖掘內容,而置詩歌的形式於不顧。其實很多文學作品,它的形式即內容本身。

我舉一個例子。剝洋蔥的時候我們以為第一層是個皮,於是把它剝下來了,我們以為裏邊還有個瓤。我們接著剝,怎麽還是一層皮呢?我們又剝,裏麵還是一層皮。再剝,還是一層皮。到最後我們淚流滿麵,但是我們會發現沒有其他東西了,剝完了。沒有我們期待的那個瓤。因為皮就是它的實,形式就是內容。文學的形式是有意義的。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我們不斷回到yáng這個聲音上。這個反複出現的聲音塑造了一個人不舍得走的狀態。也許詩人不是有意這樣去做的。但對讀者來說,重複的聲音卻的確產生了這樣的效果。我們眼前好像出現了一個人,他離開,又回來,不斷回到原來的地方。他一個人在這裏徘徊,留戀,彷徨。他不舍得走。

“數聲風笛離亭晚。”什麽是離亭呢?古代的大路上,五裏設置一個短亭,十裏設置一個長亭。李白寫過一首《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用的,旅途中停下來歇一歇。很多時候離別就發生在長亭和短亭中。所以它成了一個離別的背景。長亭的意象很常見,比方說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再比如李叔同寫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