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看一首王之渙的詩,《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有一個故事,記載在薛用弱的《集異記》裏。這個故事叫“旗亭畫壁”。旗亭,就是酒樓。在一個雪天,王之渙和兩個朋友一起去酒樓喝酒,一個是王昌齡,另外一個是高適。喝著喝著,來了一些梨園子弟,他們在這裏聚會宴飲。這三個人就到旁邊去了,一邊烤火,一邊看。過了一會兒,又來了四個歌女。她們奏樂演唱,唱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樂曲。
這三個人就要比較一下,比比看誰更有名。比的方式是什麽呢?唐代有一些詩可以配樂歌唱,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他們在一旁暗中觀看,看這幾個歌女唱誰的詩唱得最多。
第一個歌女一開口,“寒雨連江夜入吳……”王昌齡就在牆上畫了一道,他說:“一首了。”過了一會兒,一個歌女唱了一首高適的詩。高適拿起筆來畫上一道,很得意:“一首了。”又有歌女唱歌了,這次唱的還是王昌齡的詩。王昌齡說:“兩首了。”
王之渙這個時候就坐不住了,他本來以為自己挺有名的,但是到現在還沒有人唱自己的詩。他改變了一下規則。他指著這些歌女裏最出眾的那個說:“現在她還沒唱,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比什麽高下了。但是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詩,你們就要拜我為師。”他們就在旁邊等著聽這個歌女唱歌。
過了一會兒,這個姑娘輕輕唱了起來:“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大笑:“你們這些鄉巴佬,我難道會騙你們嗎?”
這個故事雖然未必可信,但是很有趣,能幫助我們想象唐代詩人交往的具體情境。
如果說王昌齡的《出塞》描述的是一條線,是從秦漢一直到唐,那王之渙的《涼州詞》描繪的就是一個點。他選取的是“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