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盜墓圖誌

盜墓者淹死於洞中

字體:16+-

很顯然,擂鼓墩古墓地下情形已大大超越了盜墓者的經驗所及和想象之境界。可以說,戰國、秦漢時期的盜墓賊,能遇到此種情況者,其概率或許是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無論是古代的盜墓賊還是現代的盜墓者,都是官府打壓抓捕的對象,在百姓間也屬於上不了台麵的雞鳴狗盜之輩,因而一個盜墓賊的眼力再高、能量再大、覆蓋麵再廣,一生所盜之墓也有限得很,僅就數量而言,與現代考古學家無法比擬。據譚維四和譚的弟子輩楊定愛等人,在擂鼓墩古墓發掘許多年後說,他們一生主持和參與發掘的大小古墓都在3000座以上,有的達到5000多座。在荊州紀南城一帶,一個工地一開工,就是幾十座幾百座墓葬成行成片地同時發掘,並動用了先進的現代化機械,場麵壯觀得很。而盜墓賊遠沒有這個條件,他們隻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偷偷摸摸地像老鼠一樣提心吊膽地幹,所以一生盜掘的墓葬與現代考古工作者相比,真可謂小巫見大巫了。但像譚維四、楊定愛等人,即便發掘了如此多的墓葬,所遇到的地下水庫式的古墓也僅此一座而已,由此可見相遇之難。那麽,這麽多的積水是怎麽來的呢?這個問題曾令發掘的考古學家困惑了很長時間而不得其解,直到20年之後的1998年,湖北省博物館聯合幾家科研單位的人員,對這座古墓墓坑內遺留木槨進行脫水保護,借此機會,對坑內積水問題進行了科學測驗,從而解開了一係列曆史之謎。勘探與檢測表明,這座古墓墓坑處於風化岩石中,岩石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墓坑四周岩石本身和地下都含有大量水分,且地下水又埋藏較淺,最淺處埋深小於0.5米。據推算,墓坑的高度應在山崗地表以下13米左右,槨底板是直接建在坑底岩石上的,沒有像槨頂和槨牆四周那樣填埋木炭或膏泥,說明入葬時坑底岩石幹燥無水,而坑壁四周則有滲水現象。通過對墓坑進行抽水試驗,即抽幹墓坑中的積水,觀察墓坑水位的漲落變化,從而得出墓坑周圍補充進墓坑的水量是每晝夜2~3立方米,而墓坑的容積大約是475立方米,按每晝夜2立方米的流量計算,將整個墓坑注滿水,隻需237.5晝夜便可完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