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禪這些天學習了算術,師父有心考考一禪學得怎麽樣。
一禪拍著胸脯,意氣風發地說:“放心吧師父,我已經把九九乘法表全部背下來了,沒有我不會做的題。”
沒過一會兒,一禪就抓耳撓腮,發現好多題目做不出來。
老和尚語重心長地說:“一禪,方法光背下來了可沒有用呀。”
明代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作王守仁,號陽明,後人都習慣稱他為王陽明。王陽明家世顯赫,父親是科舉狀元,還在朝廷做著大官。這樣的家庭給他提供了優越的學習條件,他十二歲的時候,正式開始去學堂念書。在那裏,小小的王陽明大放異彩,顯示出了和其他同齡人與眾不同的氣質和思想見解。
相傳有一次,他問學堂先生什麽是天下最要緊的事,那個時候人人都為了科舉懸梁刺股,先生自然也回答說,科舉最為重要,而小王陽明卻直接否定了。老師追問道:“不是科舉,是什麽呢?”他堅定地說:“我認為天下最要緊的是做一個聖賢的人。”這樣的回答,讓他的老師都敬佩不已。
後來,王陽明成了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到各處舉辦心學講座傳播學說。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就是人要從“良知”的角度出發,在實踐中學習和應用知識,從而實現思想和行動的統一。有一個官員就很喜歡聽王陽明的心學講座,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天,這個官員愁眉苦臉地和王陽明說:“老師,您的講學可真是讓人受益匪淺,可是因為我平日忙於處理訴訟案件,沒有時間常常來學習。”
王陽明很疑惑地問道:“我什麽時候說過要讓你放棄工作來學習的?”這下子,換成是對方不明白了。王陽明解釋道:“既然你的工作是處理官司,審判案件,那麽大可以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斷案中。舉個例子,當你審理案件時,應當秉承公正,不偏不倚。當你把這些理念運用到實際中時,就不會因為別人出言不遜就憎惡對方,也不會因為對方說話漂亮就放他一馬,更不會因為自己工作繁雜,就草草結案。這些,就叫知行合一。行文斷案,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如果離開了具體的事物懸空去做學問,反而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