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唐穿團成員,如果您還沒被如廁和婦女衛生狀況打敗的話,繼續我們不愉快的穿越真相之旅。
您早上醒來下床,捏著鼻子完成了自然生理需求,又感覺到頭上和身上發癢。低頭聞聞自己,一股餿臭味撲鼻而來,得,也不知道您穿越進的這個身體多久沒洗澡了。
現代人哪兒受得了這個,叫來奴仆吩咐:“準備熱水,我要洗澡沐浴。”
“洗澡沐浴?”奴仆愣了一下,好像不太確定您到底要幹什麽的樣子。也難怪,您隨口說出來的這四個字,現代人都能理解是指的一種清潔活動,但是在古代,最早的時候這四個字可是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行動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洗頭發、洗身體、洗手、洗腳,各有固定字眼表示。當然到了唐朝,這四個字的意義區分已經沒有那麽嚴格了,一般家仆也不會再往洗手洗腳那個方麵想,可能也就是要再確認一下:“主人是要洗頭發還是浴身?”
為什麽要這麽問呢?因為古代人正常情況下洗頭發要比洗身體頻繁。
大家都知道中原漢文化圈裏是不主張人們正常情況下剪短頭發的,對吧。您摸摸自己腦袋,無論男女,都是讓頭發自然生長,長了以後為活動方便不礙事,就盤起來梳成各式發髻固定在腦袋上。當時又沒有什麽硬化路麵,室外塵土飛揚,所以經常在室外活動的男性們都願意再在腦袋上戴冠、帽子或至少裹一塊布巾,一方麵是幫助固定發髻,另一方麵也可以隔離塵土,盡可能長時間保持頭發幹淨。
雖然如此,在那種外部環境中,頭發還是會在幾天內變髒的,所以先秦時代的《儀禮·聘禮》中就明文規定“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鼓勵人們每三天洗發一次,每五天洗澡一次。這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真具體執行起來,也就有錢的達官貴人家有那個條件容易堅持。一般的小官吏、書生、士子家庭,即使愛幹淨喜歡洗浴,這方麵的高耗費也往往逼得人能省則省、能少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