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十九日,宋真宗率領文武大臣回到了汴京。
前方戰事已結束,宋朝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沒有了戰事,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來臨了。
宋真宗調回了當初被寇準支到大名府的王欽若,這為寇準的罷相埋下了隱患。
寇準回來後,就有了幾分膨脹的意思。澶淵之盟,一定程度上講,是寇準一手促成的,沒有寇準,也就沒有澶淵之盟。宋真宗也說,澶淵之盟,寇準為頭功。
此時的寇準,得意之色溢於言表。
據說當時散朝後,宋真宗都要親眼目送寇準離開後,才會回到休息的地方。加上寇準本人霸道執拗,讓那些與他不睦之人對他更加嫉恨。他們隱藏在暗處,等待扳倒寇準的時機。
以王欽若為代表的“扳寇派”,開始在私底下搜羅寇準的罪證,企圖將寇準趕出朝廷。寇準與王欽若之間的鬥爭,可以看作宋朝朋黨的“雛形”。等到寇準與丁謂之間展開鬥爭時,朝中的宰輔形成了兩個陣營,宋朝的朋黨也就正式形成了。
這裏先敘述寇準與王欽若等人的鬥爭。
此時盡管寇準專權,但王欽若選擇了忍讓,因為首相是畢士安。
在寇準剛擔任宰相時,被申宗古狀告,當時就是畢士安處理的這件事。但畢士安為了班子成員的團結,沒有將申宗古交代的幕後之人報告給宋真宗。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人一定是王欽若。他在申宗古狀告寇準一案中,領教過畢士安的手段。雖然當初申宗古狀告寇準謀反一案,最終不了了之,但畢士安一定掌握了一些證據,隻是為了朝廷的和諧,他選擇了息事寧人而已。
有畢士安在,王欽若等人自然不敢輕舉妄動,胡作非為。
但這時候的寇準,因為澶淵之盟的功勞,越發膨脹了。寇準與王欽若本來就不睦,隻是同朝為官,不得不經常見麵,或者交流國家大事。當時,王欽若是參知政事(副宰相),次相與副宰相之間如果關係處不好,中書門下省的工作就沒辦法開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