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叫有若,是孔子的第三代學生,他很年輕,大概比孔子小三十三歲。有若長得很像孔子,所以孔子去世後,很多人在懷念孔子時,就讓有若假裝成孔子的樣子,坐在台上去講課。
在整本《論語》中,除了孔子,隻有兩個人被稱作“子”:一個是有若;一個是曾參,就是曾子。
像子路、子貢、顏回,都是直呼其名,而不會稱他們為“子”。所以也有後人懷疑《論語》是有若和曾參的學生編的,學生們尊稱自己的老師為“子”。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鮮”是“很少”“幾乎沒有”的意思。這句話的整體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在家庭中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他會去犯上嗎?幾乎沒有這種情況。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和上一句連起來理解,說的是一個人在家庭中是很好的成員,在工作崗位上也是非常好的員工,尊敬領導,做事靠譜,與同事溝通順暢,這樣的人去作亂的可能性就很小。作亂就是背叛,在我們今天的語境中,可以指代做出背信棄義的事。
“君子務本”,指君子做事一定要抓住根本。什麽是根本?在有若看來,根本就是孝悌,是家庭倫理,當一個人能夠抓住家庭倫理的時候,本立而道生。
為什麽說“本立而道生”?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當時所有求學的人,其實都是奔著一個目的,就是悟道。
但如果一個人腦海中,一天到晚隻想著“我要悟道,我追求道,我與凡夫俗子追求的不一樣,我向往更高級的生活”,那反而遠離了“本立而道生”的“本”。
有若勸這樣“一心求道”的人:你一心求道,可道在哪裏?道可能在你臨近生命盡頭的一刻,突然出現。誰都無法預測道何時出現,如果你一直活在對道的虛無的追求中,那就“跑偏”了。真正的“本立而道生”,如同大樹一般,必須把根紮下去,才能枝繁葉茂。人最應該抓住的根本是孝悌——先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