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禮之用,和為貴:“以和為貴”絕對不是和稀泥

字體:16+-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一些學者認為,有子說話沒有孔子說話有勁。有子說話囉唆,不像孔子那麽簡短直白;有子說話有點委婉含蓄,有點“繞”,不像孔子那麽一針見血。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這句話聽起來可能也很難懂。

先說說“禮”,古人為什麽要做禮?是為了和諧,為了能夠“和為貴”。

和是非常好的一個狀態。對於和的含義,晏子曾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齊王問晏子:什麽叫作和?晏子說:譬如調羹,我們調一碗羹,絕對不能以羹調羹,而要以水調羹。把水和羹倒在一起,才能調和出一碗湯來。如果把羮與羮倒在一起,它還是羮,並沒有調和。水和羮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這兩個不同的東西能夠和諧相處,才叫作調和。

孔夫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這個道理。不同的東西調在一起,才存在是否和諧的問題。

什麽叫“禮之用,和為貴”?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見、不同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可以和諧相處,這是靠禮來約束的。

“先王之道,斯為美”:我們中國之所以傳承至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一路傳下來直到孔子,就是因為以此為美。“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各種事情,無論大事、小事,不分場景,都一味地追求和諧,有時候可能也行不通。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如果為了追求和諧而不守禮,也是行不通的。比如,我們為了和諧,遇到任何問題都說“咱們商量著來”,隻要有人鬧事就來調解,和稀泥。最後可能發現,有些事無法進行調解,它不是通過做思想工作就能解決的,反而誰鬧的聲音越大,誰占優勢。因為鬧事的人利用大家想追求和諧的心理,逼迫別人遷就自己。這就叫作“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