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文學史上有兩顆璀璨的明珠,一是唐詩,一是宋詞。
許多人的學齡前教育都是從背誦唐詩宋詞開始的。從“床前明月光”,到“春眠不覺曉”;從“鋤禾日當午”到“紅豆生南國”;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到“春花秋月何時了”……
盡管對詩詞中的含義並不完全理解,憑借詩詞本身的韻律特點和兒童本身超強的記憶力,孩子們也能背得滾瓜爛熟。
但並不是所有的詩詞都像“飛流直下三千尺”那麽好懂。《全唐詩》裏有兩千餘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全宋詞》收錄了一千三百餘位詞人的詞作近兩萬首,可以說浩若煙海。其中,大量作品文字艱澀,內容隱晦,用典生僻,別說孩子,就是成年人也不知所雲,讀起來自然也是興味索然。
那麽,如何才能準確理解作品的內涵,更好地體會唐詩宋詞的魅力呢?
我覺得,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了解作者本人,了解他們的經曆和個性,知道在他們身上究竟發生了些什麽,才寫出了這樣的作品。
其實,每一首詩、每一首詞的背後,都有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有一段真實的故事。
千百年來,文壇誕生了為數眾多的詩詞名家,也為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華美篇章。《詠鵝》讓我們見識了駱賓王的天縱奇才;《滕王閣序》讓我們領略了王勃的曠世才華;《聲聲慢·尋尋覓覓》的背後,是李清照一生的孤獨哀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抒發的是辛棄疾的壯誌難酬……
通過詩人的故事,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了解詩人的性格特點與人生軌跡,不但可以讓我們對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讓我們對詩人的人生有更深的體會。
貳
長期以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是評價古代文人的慣常思維方式。李白的放浪灑脫、杜甫的憂國憂民、白居易的樂天知命、孟浩然的淡泊名利、蘇東坡的豪邁奔放、辛棄疾的金戈鐵馬、李清照的婉約惆悵……這些性格特征與詩人相生相伴,逐漸成為詩人身上固定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