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悠悠繼續坐在那個酒吧裏聊天。
我說回了那天聚會中的那位作家。他很早就寫了幾本暢銷書,每一本都能賺到一些錢。在出版這個行業裏,銷量就代表著財富,可有了點兒錢,他沒存下來,除了到處揮霍,還在三環邊上租了一套兩居室。
可是,隨著他的靈感越來越少,作品質量越來越差,出版的速度也慢了下來,他從三環搬到了四環。很快,他又搬到了五環,沒過多久,從五環搬到了接近六環的通州。時代就像是一個拳頭,一圈圈地把他打出圈外,讓他毫無還手之力。
他曾經問我:“尚龍,為什麽我的書之前還挺暢銷,現在就沒人讀了呢?”
我沒說話,但其實,我是有答案的。這個時代,每一年被大眾接受的概念都不一樣,比如2015年到2016年,大家喜歡的是勵誌;2017年,大家喜歡的是知識和幹貨;2018年,大家期待解決溝通問題;到了2019年,很多人喜歡上了養生……你看,這個時代一直在變,但我們很多創作者,竟然都不變了,一招鮮吃遍天。
沒過多久,他告訴我,自己想離開北京,透透氣。他想去新疆旅遊,很快回來。
但這一走,就是一年。
這一年,他從新疆自駕到了西藏,到了雲南,他以為一路上可以獲得靈感,卻顆粒無收。更可怕的是,他回到北京時,竟然發現沒有人理他了:聚會時大家已經習慣沒有他,開會時大家已經習慣他在遠方,活動時也沒人叫他。於是,他回到北京,跟我草草地見了一麵,就離開了。
這一回,他再也沒回來過,據說回老家結了婚。
是啊,這才離開了多久,就已經被這座城市遺忘了。
我曾讀過陸銘教授的《大國大城》。書裏說,特大城市人口不能通過行政手段控製,低技能勞動力的流入,恰恰是高技能勞動力的流入派生出來的。但現在看來,人們離開城市,可能不是因為政策和行政手段,而是因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