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次去某平台談事,出門的時候,被一個小男孩叫住,他說:“李老師,您怎麽來了?”
我看他好眼熟,他說他曾經上過我的課。我問什麽時候,他說,五年前。
我忽然想起了他是誰,五年前,在珠市口校區,一個四百多人的班裏,他坐在第一排,盯著我。半小時後,他趴在桌子上像是睡著了。我走過去拍了拍他的桌子,他抬起頭,我才發現他並沒有睡覺,而是在桌下打遊戲呢。下課的時候,我和他聊了會兒天,現在我不太記得他對我說過的原話了,意思大概是:他還年輕,以後有無限的可能,所以現在不用那麽著急學習,這次考試沒通過,下次還有機會,未來還遠著呢。
我時常會想,如果一個人可以像薑峯楠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所描繪的那樣,能看清現在、過去和未來,那這個男孩會在那個節骨眼兒上跟自己說句什麽話呢?
告訴他,五年後,你會費很大的力氣,找了很多關係,才進了一家公司,拿著月薪5000的工資,每天循規蹈矩地看不到希望?還是告訴他,五年後,你並沒有變得像你當時希望的那樣,但是你不用擔心,五年後你已經忘了自己當初的期待了?
我不知道,但無論如何,如果是我,我寧可選擇沉默,因為這些話,都太殘忍。
殘忍的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夢想破碎,時間推移本身,就已經足夠殘忍了。
這些天我跟一些朋友聊天,忽然發現,其實人越靠近中年,越能感受到生活艱難。
年輕時,做錯了什麽事,你可以自豪地說:“我還年輕。”
可人忽然到了三十歲,就像去掉濾鏡的照片,許多不堪就浮現了出來。
家裏條件不好的,已經不太敢有“未來都好”的指望了;腦子不好的,再也不能裝無知,裝可愛了;隨心所欲的,再也不能用“真性情”當擋箭牌了;慵懶散漫的,再也不能躲在夢想和未來後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