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麽說這首詩或者其他類似的詩文一定發出去了呢?因為李治終於被打動,決定來看她了。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忌這天,李治到感業寺行香來了。忌日行香,是唐朝社會的風俗。自從北朝以來,佛教流行,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行為,某些儀式後來還上升為國家禮典。根據當時的禮儀製度,皇帝死後的周年,繼嗣的皇帝要到寺院上香,為先帝祈福,同時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行香是固定儀式,但到哪個寺院行香就由皇帝決定了。李治放著長安城裏那麽多的名寺不去,偏偏選擇武則天所在的感業寺,顯然,他沒有忘記她。進入感業寺後,兩人幹了些什麽事情呢?根據《唐會要》記載:“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兩個人麵對麵,潸然淚下。見一麵不容易,那真是望眼欲穿啊。下次相逢,又不知是何年何月,怎不叫人淚眼婆娑呢?現代許多學者不太相信《唐會要》的記載,他們的理由是,忌日行香是國家禮典,李治的隨員肯定不少,感業寺的尼姑當然也不止武則天一個。他們怎麽可能在這樣的場合**對泣呢?但是我認為,這件事必定發生過,理由有三:
第一,文本的理由。《唐會要》是一本經得起推敲的史書,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經濟、政治等方麵的原始資料,它和街頭小報不一樣,不是專講緋聞的,沒有必要製造這麽一個謠言出來。
第二,人情的理由。武則天在感業寺待了一年,她盼什麽?她就盼李治來呀,盼星星盼月亮,盼得深山出太陽,這太陽就是李治。現在李治真的來了,她怎麽能不張開雙臂擁抱光明?再說了,君心難測,他今年想著武則天,明年可能就想著別人了,所以皇帝好不容易來這麽一次,怎麽能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