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武則天

後記

字體:16+-

人真是一種害怕孤獨的生物。兩千三百多年前,孟子質問梁惠王“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梁惠王毫不猶豫地回答,“不若與人”。同樣,當童話故事中的理發師知道國王長著驢耳朵的秘密後,他也無法容忍獨享秘密的痛苦,到最後,哪怕是和一個樹洞分享都會讓他釋然,讓他快樂。我們這些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天職的老師又何嚐不是如此?多年前,一位數學老師對我們全班同學說:“你們學好了某定理多好啊,這樣,放假回家,在火車上跟別人說起來,人家就知道你學過微積分了。”當時我們都笑了,笑老師的迂腐。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當了老師,我才終於明白,在老師的心中,哪怕在火車上,傳道也是一種本能的快樂。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倉廩漸實、衣食漸足的時代。當貧寒饑饉離我們遠去,物質生活逐漸豐稔的時候,人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就像一個與滔天巨浪激烈搏鬥過的水手,當他終於遊上岸來,喘息甫定,恐怕在刹那間的恍惚中會問自己:“我是誰?我怎麽會在這裏?”那麽,我們究竟是誰呢?我們究竟為什麽以現在這種方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要想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隻能去探詢曆史。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曆史與文化,永遠是我們追蹤與訴求的無盡寶藏。這恐怕就是近年來傳統文化複興的原因。一個正在崛起的民族,就像一棵正在生長的大樹,隻有把樹根更深地紮進泥土,才能讓樹枝更高地伸向藍天。

我們這些校園裏的講者有傳道的本能,象牙塔外的人們也有著了解曆史與文化的需要,而《百家講壇》的主創人員說:“我們就是要搭建一座連接學者和大眾的橋梁。”看起來,三方是一拍即合了。可是,當聽眾超越了朋友、學生的範圍,而變成大眾之後,我們這些習慣於在象牙塔裏麵對小眾講課的師者,不免要進行或多或少的改變,而我們都有幸得到了若幹在大眾傳媒方麵具有專業素養,更具有敬業精神的高參的幫助。製片人萬衛在百忙中給節目以關心和肯定,策劃解如光以一個長者的身份給予親切關懷,還有導演高虹、製片吳林,他們都為節目的大局定調把關。當然,我接觸最多的還是張長虹、魏學來和蘭培勝三位了。就隋唐史的研究而言,當然我比他們更專業,但是,就如何才能讓觀眾喜聞樂見而言,他們比我更專業。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