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這個‘擁抱壓力’的概念,隻在沒有真正的焦慮時才管用,對吧?”這個問題背後的信念是:真的焦慮十分糟糕,我必須消除它。如果擁抱,就會崩潰。我要麽與其作戰,要麽就被其消耗。
嗯,關於傑裏米·賈米森的社會壓力實驗,就是把恐懼反應轉化為挑戰反應的那項研究,有件事我沒有提及。他的一半參與者都有社交焦慮障礙,社交壓力測試對他們簡直是夢魘。
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但有個簡單方式來理解它,那就是使人陷入社交孤立的惡性循環。該循環開始於社交恐懼,有社交恐懼的人認為自己不擅長交往,所以就開始擔心。害怕會做蠢事,別人會評判自己。他們連聊聊閑天都慌張,擔心逃不走。或者有幽閉恐懼症,擔心人多了會窒息。
當有焦慮障礙的人身處社交環境時,他們傾向於關注自己,而不是別人。這些想法在腦海裏縈繞:我看起來很蠢。為啥我要說那個?他們會不會看出我很緊張?他們感覺十分尷尬,不知道說什麽。越緊張,冒汗的手掌和加速的心跳就越被當作社交無能的證據:我一定有問題。他們開始擔心焦慮是危險的。為什麽我冒這麽多汗?是不是要得心髒病?
為了應對,他們會選安全行為。像不和別人做目光接觸,在浴室待太長時間,尋找離開的路線,早回家,或者酩酊大醉到不省人事,讓焦慮見鬼去吧。太關注自己和逃避行為使得與人交往變得困難。之後,他們會想:“太難了,我根本做不好。我猜我搞不定社會交往。下次,我幹脆離開算了。”這是惡性循環的自我哺育。最終,關於社交表現的焦慮,變成對焦慮的焦慮。這是典型的焦慮—逃避循環。逃離社交情境成為逃避焦慮的手段,就像數學焦慮螺旋變成了數學逃避,以及飛行恐懼使我腳不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