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這是一部虛構的小說作品,不是報告文學,因此戰友諸君不必對號入座。
寫這部小說一稿的時候,我已經離開部隊28年了。28年可以說整整換了一代人。既然換了代,就會有代溝。那麽,除了中老年讀者,這種描述28年前那個特殊年代部隊生活的小說年輕人會喜歡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明確的。這不僅僅因為有人喜歡鉤沉和獵奇,28年本來也並不算“沉”,在悠悠的曆史長河中,28年隻是“彈指一揮間”,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自不待言,人們對於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卻並沒有變,再過28年或更多年也仍然不會變。而且,就因為那個年代特殊,所以更有獨特的看點。在這個問題上老中青年應該是一致的。
我們的部隊是一支彪炳青史的英雄部隊,我們師的前身即林彪屬下的115師,曾經打過“平型關大捷”;《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就出自我們部隊,現在“楊子榮排”就在我們師;著名作家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英雄連隊也在我們師;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華國鋒、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和工農兵代表登上天安門城樓,那個代表“兵”在天安門城樓發言的就是我們師的副師長、朝鮮戰場下來的戰鬥英雄徐恒祿……這樣的部隊總要受到各方麵關注。我剛當兵一個星期,就遇到外事活動:挪威軍事代表團來師裏參觀訪問,我們這些兵們自然要排出最整齊的隊伍來歡迎,我從戴著大殼帽高鼻梁深眼窩的挪威軍人的臉上,毫不掩飾地讀出了他們對我們的欣賞和敬佩。老兵們告訴我,前不久,《青鬆嶺》劇組來團裏體驗生活,扮演萬山大叔的男演員在營房門口天天練習抽鞭子,人家不屑於找替身演員,就那麽自己練,說是向戰士學習,硬把一棵大柳樹抽得禿了半邊,卻也練出一手功夫。老兵還說,江青曾經帶著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演員來部隊表演大刀舞,是不是不合時宜暫且不論,戰士們先是在緊張枯燥的訓練之餘愉悅了精神開了眼界。毛主席逝世的時候,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我們部隊錄製《化悲痛為力量》的紀錄片,還專門為我錄下了好幾組鏡頭,反映了炮兵生活的各個環節,攝影師抱著機器對著我們那叫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