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成語故事

庖丁解牛

字體:16+-

在梁惠王時期,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廚師名叫庖丁,他是專門替梁惠王宰殺牛的,技術爐火純青,宰牛手法也與其他人很不一樣,就連梁惠王都連連稱讚。

這個庖丁,他宰牛的時候,看到的並不是整頭牛,而是觀察到了牛的內部肌理結構。他的宰牛刀用了整整十九年,仍然鋒利無比。隻見他開始宰牛的時候,順著肌理結構切下去,劈入牛身上較大的空隙,切下來的肉沒有相連的,因為庖丁在切割牛身上筋骨相連的地方時,聚精會神,小心翼翼,放慢手中的動作,刀子在牛身上可以自如地切割,肉便一塊塊地掉在地上。

在切肉的過程中,還能聽到骨肉分離的聲音,這些聲音呈現出一種音律感、節奏感。梁惠王詢問庖丁:“技術如何修煉到這種地步呢?”

庖丁不緊不慢地回答:“我在要做這件事情之前,已經仔仔細細地觀察學習過,然後不斷地改進。在掌握了牛的肌理結構以後,隻要憑借往日的經驗宰牛就可以了,不需要用眼睛,所以才能到達這種地步啊。”

成語寓意

庖丁掌握了整個牛的結構才能熟練解剖牛。這個故事比喻經過了多次實踐,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以後,才能左右逢源。因此,做事情不能隻看表麵,而是要關注實質。

近義詞 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反義詞 一籌莫展、捉襟見肘

成語出處 《莊子·養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