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小小少年,怎能不學詩呢?詩是綺羅上的紋飾,是一樹樹的花朵。《詩經》《楚辭》,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唐詩宋詞,是“萬紫千紅總是春”,即便到了明清,詩詞也仍然如傲霜秋菊,堅守枝頭,抱香以待。小小少年,采擷著這些美麗的花朵,自然就會生出像花朵一樣的心靈,錦繡一樣的口齒吧。
小小少年,又怎能不學史呢?孔夫子說:“繪事後素。”意思是說,先有一個白底子,然後才能在上麵畫出五彩的圖案。曆史不就是這繪畫的底色嗎?它也是長養花朵的大樹。禮樂昌明的衛國,自會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美意;而剛毅好戰的秦國,卻會唱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壯歌。沒有開科取士,哪會有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豪情?同樣,沒有“靖康之變”,又哪會有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沉痛?小小少年,攀緣著這棵五千多年不斷成長的大樹,自然會長養出樹幹一樣挺立的風骨,樹枝一樣縱橫的思想,樹梢一樣開闊的視野吧?
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一起順著曆史學古詩吧。我選擇的古詩,都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它是那個時代公認的好詩;第二,它能夠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比如大名鼎鼎的唐朝,我一共選擇了十首詩。我用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講唐朝整體的進取精神,用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講唐朝的武功,用孟郊的《登科後》講唐朝的文治,用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講唐朝的“絲綢之路”,又用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講唐朝的富裕和溫情,這些特質加起來,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然後,我又用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杜甫的《春望》講“安史之亂”,這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再用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劉禹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和杜牧的《泊秦淮》講唐朝後期的衰亡。劉禹錫還在抗爭,白居易卻已經隱退了,到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那一刻,唐朝也就走到了盡頭。這八首詩,既是大樹上繽紛的花朵,又是大樹裏那一圈圈的年輪,把它們都學懂了,你才知道,我們中國這棵文明的大樹,何以會根深葉茂、冬夏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