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子通釋

第四十章

字體:16+-

在說了“一”之後,老子又把與道密切相關的幾個字打理了一下。那就是“反”、“弱”、“無”。語言簡短,不容置疑。原文是——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最重要的是第一句:“反者,道之動。”這個“反”字,也就是我在前麵多次說的“逆向因果”結構,老子把它看成是大道的動力。等到啟動之後,又成了大道的運動方式。簡單說來,朗朗大道,憑著逆反力量而運動。

在世界古代哲學史上,以一個“反”字來概括天地大道的,隻有老子。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他是主張“不爭”的,因此不會一看到反向力量、反向趨勢就上前爭鬥。他認為“反”也是天地的自然安排,因此給予極高的地位,任由正反互補來推進道的運動。爭鬥,是因為容不了“反”。他容得了,因此不會爭鬥。他甚至確認,沒有“反”就沒有道的運動狀態,因此也沒有了道的生命。

由此推衍,曆史上一切仰承鼻息的依順者,隻能讓他們仰承的對象走向僵滯。要療救,隻能從相反的方向尋找動力。

“弱者,道之用”,意思很明白:“弱,是道的作用。”正是憑著弱,才能安頓於紛爭的世間。這與“弱肉強食”的觀念和西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正好相反。

後麵兩句,是重複性強調,古今表述沒有太大差別,就不翻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