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大道的高度揭穿了很多流行觀念的反麵效果,這是很多人不大願意聽的,因此他的內心很孤獨。他看到很多眉眼、很多猶疑,也看到人們的很多畏懼。加在一起,他感受到一種無比的荒涼。
在孤獨和荒涼中仍要堅持,因為他心中有道。
想到自己的處境和心境,老子又產生了寫詩的意願。因此,這一章很特別,是他詩化的自述。
先讀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心在大道,筆下無情,很少看到他如此陳述自己的處境和心境。一個不習慣抒情的人偶爾露情,一個不在乎個體的人突然述己,這就是讓人分外感動的原因。
那我要急著翻譯了——
允諾與應付,相差多少?善良與醜惡,如何區分?
——隻是別人所畏怯的,也不能不畏怯幾分。
人心的荒蕪,沒有止境。
眾人都那麽高興,好像在享用盛宴,又像在向春台攀登。
我卻如此淡泊,像一個還不會言語的嬰兒,混沌疲頓,無處歸停。
眾人都有富餘,而我獨自匱乏,隻有愚人之心。
世人那麽光鮮,而我獨自昏昏。
世人那麽明晰,而我獨自悶悶。
眾人各有一套,而我獨自拙笨。
然而,我偏要與眾不同,隻把道作為母親。
不從眾,不合流,守純真,守拙笨。這是老子的自我寫照,卻又將這樣一個自己處處與眾人相比,與世人對峙,結果就有了如屈原般的詩情。或者說,後起的屈原也領受了他的這種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