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給理想一點時間:精選集

李吉明:中國教育應豐富多彩

字體:16+-

博文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480781.html

2011-12-23 00:16:46|瀏覽783190次|評論1117條

昨晚,新加坡國立大學終身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哲學博士、訪問學者石毓智在武大作了題為“為什麽中國出不了大師”的講座,批判當今的中國教育就是“死要麵子”,老師、家長、學校對學生的期許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語就是:“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日學校以我為榮。”(2011年12月22日《武漢晚報》)

應該說,石毓智“死要麵子”的論述直接揭示出了中國教育的弊病所在;也正是因為這個“死要麵子”,才讓原本是多彩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走進了功利主義的怪圈,將學校變成了一個大大的生產車間,將教師變成了工人,將學生變成了產品甚至是道具。然而對於踉蹌而行、飽受詬病的中國教育來說,除了這個“死要麵子”以外,“死不要臉”現象更值得重視。

現象一:為了臉麵使勁折騰,結果卻丟了臉麵。總是害怕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總是擔心別人說改革的力度不夠大,於是便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折騰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罷我登台”的形式主義。在這期間,基層的教育工作在聲名遠播的“洋思經驗”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從蔡林森的高效課堂到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從“探究性學習”到“有效教學”、從“特色課堂”到“五分鍾課堂”、從“分槽喂養”到小組合作學習等等琳琅滿目、目不暇接的學習與借鑒中,陷入了“丟了鞋子找不著路子”的困窘與尷尬。而當我們深入到學校的課堂教學實際去看時,卻發現教師還是那些教師,學生還是那些學生,課堂還是那個課堂;唯一不同的是,教師越來越不像教師,學生越來越不像學生,課堂也越來越不像課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