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22225624.html
2013-01-02 13:01:55|瀏覽67625次|評論46條
有的人一當官,就滋生了“官性”,失去了“人性”。及至摘掉官帽,“官性”才會慢慢衰減,“人性”才會逐漸回歸。唐玄宗李隆基是最大的官,他既是盛唐的開創者,也是盛唐的毀滅者,實現“開元之治”的是他,導致“安史之亂”的也是他。在他身上,先後出現了英明與昏庸、勤勉與怠惰、儉樸與奢侈的不同特質。在其執政後期,由於承平日久,整天坐在大明宮內,泡在華清池裏,李隆基身上隻剩下“官性”或曰“皇性”,早就沒有了“人性”。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進逼長安。年逾古稀的李隆基,未及通知朝中百官,撇下外出的嬪妃、公主、皇孫,於十三日淩晨,帶著楊貴妃姐妹、部分皇親國戚、朝廷近臣及親信宦官,在幾千禁軍護衛下,打開禁苑西門——延秋門,倉皇逃亡了。
這個年邁的皇帝,危急之際,曾經的良知似乎蘇醒了。逃亡途中,楊國忠要焚毀國庫,李隆基製止道:“賊軍來後得不到,必然加重對百姓的搜刮,不如給他,以免加重百姓的困境。”(“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楊國忠要過河燒橋,李隆基責備道:“士庶(官民)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要高力士把火撲滅再趕上隊伍(《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四)。逃亡中的李隆基,殘存的人性如螢火寒星,散發出可憐的微光。一行人蹣跚行至鹹陽附近,向來養尊處優的公主、皇孫們,饑渴難耐,李隆基隻得親自找到百姓門上討飯吃:“卿家有飯否,不擇精粗,但且將來。”(《天寶亂離記》)百姓還是通情達理的,一看他們的領袖淪落到如此地步,於是“爭獻糲飯,雜以麥豆”。這些平日吃膩了珍饈佳肴、山珍海味的皇孫們,此時才體會到什麽是饑餓,“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以一人治天下”的製度,通常也“以天下奉一人”。從來不曾嚐過艱辛的李隆基,此時的舉動著實令人動容。他吩咐從人給百姓付了飯錢,並表示感謝與慰問(《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