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不同的醫生,說法常常不一樣?
生活中很多家長可能都會有疑惑,同樣一個病,不管是醫院還是網絡科普,不同的醫生經常會有不同的看法,今天這個醫生說應該吃這個藥,明天那個醫生又給開那個藥,又都說自己的最對症,家長們就有些分不清了。
其實對於同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醫生之間存在差異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中醫,本身就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特點。就算是同一個疾病,由於證的不同,治法也不同。比如孩子著涼感冒了,開始我們去看病,醫生可能會用些荊防敗毒散之類辛溫解表的藥物,但小兒又為純陽之體,風寒之邪易入裏化熱,這時醫生會根據此時的症狀開具銀翹散之類清熱解表的,所以有些家長就會質疑前麵醫生開的方子是不是不對呢?其實不然,隻是疾病的不同階段,用藥當然是不同的。
醫學本身就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且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是每個疾病都有同樣的標準答案,針對每個患病的個體,醫生對他的判斷及治療,會受個人經驗、醫療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而且醫學知識的更新也是非常快的,優秀的醫生既要不斷在臨床中積累經驗,又要不斷學習新的醫學知識。雖然我現在以開具中藥為主,但學習最新的臨床指南也是我的日常。所以,當醫生的說法不一的時候,到底怎樣判斷選擇呢?是看醫生年齡,還是看醫生職稱?抑或是看醫生人氣?其實都不是,而是看誰的說法更有依據。我覺得評判哪個醫生的說法正確,更多是看診斷依據和用藥依據是否合規,也就是疾病的診斷標準和推薦的指南用藥。
其實,醫生之間的意見大多數時候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如果真的有截然不同的診治,就要問問醫生的理由。就比如我們上麵說到的肺炎支原體感染,可能大部分醫生遇到這個病都會建議使用阿奇黴素,如果有醫生建議你使用阿莫西林,你就要問下醫生使用阿莫西林的依據在哪裏呢?就算是使用阿奇黴素,有的醫生讓用三天,有的讓用五天,還有的甚至讓用一周或者靜脈使用,這樣用藥的依據又在哪裏呢?每個醫生的角度不同,給出的意見可能產生差異。但是影響醫生最後診治的會有很多因素,包括社會、經濟因素等。醫生要根據當前患者病情的最佳證據,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患者的意願提供的診治建議才是最合理的。